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2025年中国低空保障产业市场规模将达新高,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行业爆发式增长,应用场景多元化,但面临空域管理、技术标准及公众接受度挑战。投资应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服务创新及关键研发技术,未来政策突破与技术融合将引领产业新方向。
随着科技的快速的提升和政策的逐步放开,中国低空保障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根据《2025-2030年中国低空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该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3200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5.8倍,基础设施覆盖率也提升至68%。这一爆发式增长不仅体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上,更体现在基础设施网络的成型、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以及区域发展梯度的显现。
全国范围内,低空起降点的建设如火如荼。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低空起降点6310个,这些起降点不仅为无人机的起降提供了便利,更为低空经济的多元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更是率先实现了“15分钟响应圈”的全覆盖,大疆物流无人机的日均起降架次也突破了1.5万次。此外,长三角地区的低空通信导航监视(CNS)设备密度也达到了3.8台/百平方公里,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低空保障产业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在物流领域,顺丰的“即时达”服务已经覆盖了珠三角地区83%的3C产品急件,时效较陆运提升了75%。在电力巡检领域,南方电网已经部署了1200架无人机,实现了98%输电线路的无人化巡查,单公里巡检成本也下降至15元。此外,低空保障产业还在农业植保、应急救援、城市治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区域发展来看,中国低空保障产业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低空经济的集聚地,已经吸引了全国45%的低空经济企业入驻。深圳宝安机场卫星厅更是建成了全球首个无人机专用航站楼,为无人机的起降和运营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条件。而成渝地区则凭借山地场景的优势,培育出了23家应急救援专用设备制造商,为低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低空保障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在政策方面,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法规和政策来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在技术方面,导航定位、能源动力、智能避障等领域的突破也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国家民航局等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新的法规和政策来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例如,《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实施就大幅度的提升了适航认证的效率。深圳等地也通过立法划定了永久起降点,并配套了产业基金来扶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浙江更是首创了“空天地一体化”监管平台,实现了无人机活动的实时监控覆盖率达到了99.7%。
在技术领域,中国低空保障产业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例如,千寻位置提供的“北斗+5G”高精度定位服务就使得无人机的悬停精度达到了厘米级。宁德时代在航空电池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航空电池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已经突破了400Wh/kg,航时也延长至了120分钟。此外,极飞科技等企业在智能避障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毫米波雷达系统已经实现了360°障碍物识别,响应速度也达到了0.02秒。
随着低空保障产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竞争格局也在逐步发生明显的变化。头部企业正在通过战略卡位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而新势力则通过创新突围来抢占市场占有率。整个产业正在加速构建一个生态化的体系。
在头部企业方面,顺丰已完成了80%重点城市的无人机物流网络布局,单机日均配送量也达到了150件。亿航智能则在载人无人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在深圳已经开通了6条空中通勤线元/人次,上座率也达到了82%。这些头部企业通过战略卡位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并推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新势力方面,拓攻机器人等企业在农业植保无人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市场占有率已经突破了37%,作业效率也达到了300亩/台·天。科比特航空则推出了“无人机+AI”城市治理解决方案,使得违反相关章程的建筑的发现效率提升了20倍。这些新势力通过创新突围来抢占市场占有率,并推动整个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尽管中国低空保障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空域管理精细化不足、技术标准尚未统一以及公众接受度待提升是当前最为突出的三重现实瓶颈。
当前,中国低空飞行服务区的划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现有划设的1200个低空飞行服务区仅覆盖了35%的经济活动区域,长三角等密集区的航路冲突率仍然较高。这导致了低空保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空域资源紧张、航路冲突等问题。
此外,技术标准尚未统一也是当前低空保障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各厂商之间的通信协议互不兼容,导致23%的设备无法接入监管系统,数据共享也存在壁垒。这不仅影响了低空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其在所有的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最后,公众接受度待提升也是当前低空保障产业面临的一个挑战。由于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频繁飞行可能会带来噪音、安全等问题,导致部分居民对低空保障产业的发展表示担忧。这需要在未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低空保障产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面对低空保障产业的巨大发展机遇和挑战,投资者该怎么样把握投资机会呢?我们大家都认为,应该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服务创新以及关键技术研发这三大黄金赛道。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降点网络和监控系统的建设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单个标准化起降点的建设成本约为80万元,但运营毛利率可达45%以上。而监控系统的建设则可以为低空飞行器的安全飞行提供有力保障。例如,雷科防务的相控阵雷达系统已经部署了230套,单套年服务费也达到了120万元。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任旧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在运营服务创新方面,医疗急救和城市治理是当前最为热门的领域之一。例如,上海金汇通航提供的直升机救援服务就受到了广泛好评,其服务费虽然高达3.8万元/次,但比传统方式快了40分钟。此外,大疆等公司可以提供的“无人机巡查+AI分析”方案也使得市容管理效率提升了18倍。因此,在运营服务创新方面也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机会。
在关键研发技术方面,动力系统和飞控系统是当前最为关键的领域之一。例如,航空锂电池赛道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8%,宁德时代等相关这类的产品的毛利率也达到了42%以上。此外,极飞科技等企业在飞控系统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新一代无人驾驶系统已经使得无人机抗风能力提升至了7级。因此,在关键研发技术方面也有着非常大的技术突破和投资机会。
展望未来,中国低空保障产业将继续保持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势头。在政策突破、技术融合以及模式创新等方面都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政策方面,预计《低空经济促进法》草案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公布。该法案将明确空域分级管理制度,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明确的法律保障。此外,国家还将继续出台新的法规和政策来推动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技术方面,量子通信技术将实现无人机群组网延迟降至毫秒级,这将为低空保障产业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低空保障产业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在模式创新方面,“无人机+新能源”组合将催生移动充电、空中储能等新业态。这些新业态将为低空保障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向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此外,随着低空保障产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还将涌现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低空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