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橙红色的,相信我们大家都认同这种说法。然而在物理学家眼里,太阳并非橙红色,而是白中带绿。
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利研究之后发现,七彩太阳光传播到地面的过程中,蓝光被大气散射,天空变成蓝色,剩下直射的光线即偏橙红色。
瑞利,原名约翰威廉斯特拉特(John William Strutt),图片来自 Wikipedia
瑞利虽然解释了太阳光的散射问题,但并没弄清太阳的本色,也没搞明白太阳表面温度与光线之间的关系。
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对太阳等星球的发光发热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太阳是白中带绿的。通过对黑体的研究,他归纳出热辐射的基本定律,推动了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在可用普朗克定律来描述,是因为有量子论作为基础。一百多年前量子论还没诞生之时,科学家们又如何描述呢?
19世纪末,经过数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经典物理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仅有几个问题未解决,其中之一就是热辐射。
当时,物理学家们认识到热辐射和光辐射的实质都是电磁波的传播,同一物体的光、热辐射存在一定的数学关系。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们提出一种完全吸收外来辐射而不反射的假设物体,称之为黑体。
由于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类物体,所以研究起来很麻烦,热力学发展也一度很缓慢。
“只有找到黑体的热力学定律,研究工作才能快速推进。”1892年秋,德国柏林的国家物理工程研究所里,年轻的威廉维恩教授已想到这点。
有多年热力学研究经验的他对经典物理的发展历史烂熟于胸,自然知道经典物理在描述热力学方面的短板。
事业飘红,让他信心满满,选择挑战黑体研究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要得出热力学定律,必先弄清何为黑体!”针对众说纷纭的黑体理论,维恩决定给这个新生事物进行科学定义,再模拟出一个与之相近的实验体。
维恩的研究是枯燥的。他每天除了与数字、实验器材打交道外,还要凭想象推测黑体的物理性质。
一、黑体可在任何条件下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而不产生反射,是典型的“只进不出”;
二、黑体可将吸收的电磁辐射转化为热辐射或光辐射,这点以后可推广到灯具中;
对于第四点,维恩进一步讲道指出,阳光颜色的波长递减顺利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即通常所说的七彩阳光。
宇宙中恒星的颜色与表面温度相关,例如,处于即将燃尽阶段的红巨星表面温度2000多度(开氏温度),波长最长,故而显红色;而太阳表面温度近6000度,波长处于中间,故显绿色,受大气影响变得有些白。
不同温度的黑体辐射光谱: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度,其光谱峰值位于绿色光附近。图片来自物理双月刊
这些理论太过超前,没有几个人能理解。深谙此理的维恩决定做两件事:研制实验用的黑体;推导黑体辐射中表面温度与光的数学关系。
研制实用黑体相对容易些。在物理学家拉梅尔的帮助下,维恩用一个月时间就发明了第一个实验专用的黑体空腔发射体。
这是一个封闭的金属盒,只留一个小孔来单方向吸收能量,用它可以测出吸引的能量。
借用空腔发射体进行实验,维恩只用半年时间就推导出了黑体表面温度与其热辐射波长的关系。
1893年底,维恩发表了一篇关于黑体辐射规律的论文。他在文中指出,黑体辐射的温度与光谱的波长成反比,只要能够测出光谱的波长,就可以计算出黑体的温度。后人把这个规律称为维恩位移定律。
地理学家根据不一样的区域的热像图颜色来推测天气变化,这才有每天播出的天气预报;天文学家经过测量遥远恒星的光谱,轻松计算出该星球的表面温度
LED的全称是发光二极管,是用含镓、砷、磷、硅等化合物制成的可发光的二极管。
在二极管里,各种不同的化合物发出不一样的颜色的光亮,比如砷化镓二极管发红光,磷化镓二极管发绿光。
正因如此,我们所看到的夜间都市才显得多彩和繁华。LED技术的物理学原理是把电能转化成光能。
管内化学物质释放能量多者发出的光波短,释放能量少者发出的光波长,LED灯主要是红、绿、黄光,是因为长波的穿透力强,让人易在远处看到。这也是交通灯为何由红、绿、黄三色光组成的原因之一。
维恩没有止步,他不能完全确定黑体辐射定律是否适用于所有物体(比如发长波的物体)。
经过研究,他于1896年得到一条更准确的黑体辐射描述公式,后人称为“维恩公式”。
虽然若干年后科学家证明此公式只适用于计算短波物体,但已经足够了。“足够”的意思是,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就是用维恩公式解决了量子物理学中的热平衡辐射问题。
他根据此公式推导出了黑体辐射的完整公式(即普朗克定律,适用于所有波长的物体),最终推开了量子物理学的大门。普朗克因此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维恩推导出黑体辐射描述公式后,知道研究已到了经典物理的顶点,所以将研究重点转向了阴极射线和阳极射线。
虽然他也在这样一些方面取得了成就,但与黑体辐射定律相比,无异于萤火之于皓月。
正如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马克斯冯劳厄所说,“(维恩)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量子物理学的大门”。
维恩因发现黑体辐射定律及数学公式而享誉世界,被瑞典皇家科学院列入诺贝尔奖提名。1911年冬,他站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上。